促脉,来去数(脉率快),时一止复来(间歇性停搏,停后立即恢复)。
一、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
核心特征:
脉率急促:脉搏频率显著增快(通常>90次/分),属'数脉'范畴。
不规则停搏:搏动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停顿,停顿时间短暂,且停搏无固定规律(止无定数)。
停后即复:停顿后脉搏立即恢复原有快速节律,无代偿间歇感。
形象比喻:如急行之人,忽绊石踉跄,旋即疾步如初。
二、操作手法要点
指法:
三指均匀布于寸关尺三部,感知整体脉率与节律。
注意力集中于脉搏的连贯性,捕捉突然'空缺'的搏动。
计时:需持续诊脉1分钟以上,避免遗漏偶发停搏。
三、生理性变异与干扰因素
促脉虽多属病理脉象,但在特定生理状态或外源因素影响下,健康人群亦可出现短暂、轻微的促脉样表现,需注意鉴别:
1.生理性因素
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:交感神经兴奋性骤增,导致心率加快(数脉),并可能诱发心房或心室偶发早搏。此时脉象可表现为短暂促脉,但特点为停搏稀少(每分钟<3次)、脉力不衰,平静休息后自行消失。
体质敏感者:部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人群(如更年期女性、焦虑体质者),在紧张、疲劳时可能出现一过性心律不齐,脉见促象,但无器质性病变。
2.外源性干扰因素
饮食刺激:咖啡因/浓茶:兴奋心肌异位起搏点,引发房性早搏,脉率加快伴偶发停搏(促而轻浅)。
酒精:抑制心肌传导,增加异位搏动风险,尤其空腹大量饮酒后易见促脉。
药物影响:
拟交感神经药(如沙丁胺醇、肾上腺素):直接刺激β受体,致心率增快伴早搏。
甲状腺素制剂:过量使用可模拟甲亢状态,引发窦速合并心律失常。
某些中药(如附子、麻黄):药性辛热走窜,大剂量误用可致心阳浮动而见促脉。
代谢紊乱:
短期低钾血症(如大量出汗后未补钾)、低镁血症可干扰心肌电稳定性,诱发早搏性促脉,纠正电解质后即缓解。
鉴别要点
生理性或外因性促脉的共性特征:
一过性:随诱因消除(如停止运动、代谢恢复)而消失;
停搏稀少:停跳次数少(<5次/分钟)且无规律;
脉力不减:停搏前后的脉搏力度基本一致,无虚衰之象;
无伴随症状:不伴胸闷、心悸、气短等病理表现。
注:若促脉持续存在、停搏频繁(>6次/分钟)或脉力虚弱,无论有无诱因均需警惕病理性改变!
四、临床意义(主病)
促脉脉来数而时有一止,止无定数,特点是脉来急促,节律不齐,有不规则的歇止。《脉经》云:“促脉,来去数,时一止复来。”
多见于阳盛实热、气血痰食停滞,亦见于脏气衰败。
机理分析:阳邪亢盛,热迫血行,心气亢奋,故脉来急数;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,心气受损,脉气不相接续,故脉有歇止;气滞、血瘀、痰饮、食积等有形实邪阻滞,脉气接续不及,亦可时见歇止。两者均为邪气内扰,脏气乖违,脉不接续所致,故其脉来促而有力。
若因真元衰惫,心气亏损,虚阳浮动,亦可致脉气不相顺接而见促脉,但必促而无力。《诊家正眼》指出:“若真元衰惫,则阳弛阴涸,失其揆度之常,因而歇止者,其症为重。”正常人亦有因情绪激动、过劳、酗酒、饮用浓茶等而偶见促脉者。
(一)实证热证(最常见)
阳热亢盛,气血壅滞:外感热病极期:温邪内陷,化火扰心(如肺炎、脓毒症高热期)。脉象特征:促而有力,兼洪大滑数。
痰火扰心:痰热互结,阻滞心络(如甲亢危象、躁狂症)。脉象特征:促而滑实,寸部尤显。
瘀血阻络:心脉瘀阻(如冠心病心绞痛、心肌炎急性期),气血运行骤滞。脉象特征:促而涩滞,停搏后复来有力。
(二)虚证危证
脏气衰微,真元欲脱:
心气衰败(如重度心衰、心肌梗死),心阳暴脱(如休克晚期)。脉象特征:促而微弱无力,停搏频繁,兼见散乱无根。
关键鉴别:虚证促脉必伴脉弱无力、停搏渐频,危重者脉率反慢('数中见迟')。
五、促脉形成机制(现代医学视角)
促脉的典型特征——脉率急促且伴不规律停搏(《脉经》谓“来去数,时一止复来”),本质是心脏电活动紊乱与循环功能代偿/失代偿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形成机制可从以下四方面系统阐述:
1.脉来急数(心动过速)的驱动机制
交感神经亢进:
感染、应激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状态→激活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→大量释放儿茶酚胺(肾上腺素/去甲肾上腺素)→作用于心肌细胞β1受体→窦房结自律性增高→基础心率显著加快(常>100次/分)。
代谢需求代偿:
发热(体温升高直接加速窦房结放电)、贫血(携氧不足)、低氧血症(如慢性肺病)→机体需增加心输出量以维持氧供→通过心率增快进行代偿(心输出量=每搏输出量×心率)。
心肌重构早期反应:
心力衰竭早期→Frank-Starling机制激活(心脏扩张以增加前负荷)→同时通过心率加快维持基本灌注需求。
核心意义:脉率增快是促脉的基石,反映机体处于高代谢、高应激或代偿状态。
2.不规律停搏(时一止)的电生理本质
停搏触诊为“脉动中突现空缺”,其本质是正常心脏节律被异常电活动中断,主要分两类:
(1)异位搏动主导型(最常见)
房性早搏:
心房肌局部自律性异常增高(如心房缺血、炎症)→提前发出电冲动→下传心室引起收缩→其后伴随不完全性代偿间歇(停搏短暂)。触诊特点:停搏后迅速复跳,脉力基本不减。
室性早搏:
心室肌异常兴奋灶(如心肌梗死瘢痕区)→提前触发心室收缩→其后伴随完全性代偿间歇(停搏较长)。触诊特点:停搏后复跳稍迟,脉力可减弱。
诱发因素:
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:低钾血症(膜电位震荡)、低镁血症(Na⁺/K⁺-ATP酶抑制)、酸中毒(H⁺竞争性抑制钙通道)
结构性损伤:冠状动脉缺血(心肌局部缺氧)、心肌炎(炎症细胞浸润)、心肌纤维化(传导路径破坏)
毒性刺激:洋地黄中毒(延迟后除极)、拟交感药物过量(β受体过度激活)
(2)传导障碍主导型
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:
房室结不应期进行性延长→窦房结冲动传导延迟→最终脱落一次心室收缩(文氏现象)→触诊呈“停搏前脉率渐慢,停后复跳如初”。
病态窦房结综合征:
窦房结起搏功能衰退→出现长间歇停搏(>3秒)→次级起搏点(如房室结)被动代偿→常表现为“快-慢综合征”(心动过速与停搏交替)。触诊特点:停搏时长不定,复跳后脉率可变。
关键鉴别:异位搏动代偿间歇短(触诊“止而复来”),传导阻滞停搏较长(触诊“良久方还”)。
3.“有力”与“无力”的血流动力学基础
特征
促而有力(实证)
促而无力(虚证)
心肌收缩状态
收缩力正常或增强(高动力循环)
收缩力严重下降(低动力循环)
每搏输出量
正常或增大→脉搏冲击力强
显著降低→脉搏细弱如丝
代偿机制
心率增快是主动代偿(维持有效灌注)
心率增快是失代偿表现(心输出量整体不足)
停搏影响
偶发早搏对血流影响小→复跳有力
停搏导致心输出量骤降→复跳微弱或难以触及
临床对应
脓毒症早期、甲亢危象
终末期心力衰竭、多器官衰竭
典型场景:
实证:重症肺炎患者→炎性因子风暴→交感神经过度激活→心率加快伴室性早搏→心输出量反升高→脉促有力。
虚证:扩张型心肌病晚期→心肌广泛纤维化→频发室速+窦性停搏→每搏输出量极低→脉促微弱无力,停搏后复跳艰难。
总结:促脉的现代医学本质
促脉是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性(异位搏动/传导障碍)与循环功能状态(代偿性高动力/失代偿性衰竭)在脉搏上的整合体现:
脉率快(数):源于交感亢进或代谢需求增加驱动的窦性心动过速。
不规律停搏(止无定数):本质是期前收缩(早搏)或传导阻滞导致的心室射血中断。
有力与无力的分野:
有力:心功能尚存,高动力循环可掩盖偶发停搏的影响(实证)。
无力:心功能衰竭,停搏进一步削减本已不足的心输出量(虚证危候)。
临床警示:虚证促脉(微弱无力+频繁停搏)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信号,需立即评估心电图、电解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。
图片
六、总结与临床应用提示
辨证核心:
有力为实,无力为虚:实者多热盛瘀阻,虚者主脏气衰微。
停搏频率:停搏愈频,病情愈重(虚证尤甚)。
动态监测价值:外感病中由'数脉'转'促脉':提示热毒内陷,邪扰心营(如脑膜炎、心肌受累)。
慢性病突发促脉:警惕心衰加重、电解质紊乱或新发感染。
危重症预警:虚证促脉(微弱无力+频繁停搏)是心阳暴脱的征兆,需紧急救治。
实证促脉若转为结代脉(停搏有定数),提示传导系统器质性损害。
现代诊断辅助:立即行心电图检查,明确停搏性质(房早/室早/传导阻滞)。
排查心肌损伤标志物(肌钙蛋白)、电解质(血钾、血镁)、甲状腺功能(FT3、FT4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