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GDP30强城市增长图谱
编者按 百舸争流,不进则退、慢进亦退。2025年上半年,GDP30强城市排位迎来新一轮洗牌。“头部”城市排位稳定但也暗流涌动,如武汉上半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坐稳“经济第9城”并向前紧追杭州;“腰部”城市位次争夺进入白热化,如天津与青岛的“北方双雄对决”、郑州与长沙的“经济第15城”之争;再看潜力城市,温州、大连全力冲刺“万亿之城”,下半年有望进阶……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抢位赛中,每座城市都在使劲往前赶,GDP30强城市排位仍然充满悬念与看点。
■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
万亿体量是衡量一座城市实力的重要指征。今年上半年,作为“准万亿城市”中第一梯队成员,温州经济总量领先,徐州经济增速领先,大连全力冲刺,谁能够率先晋级成为万亿之城?
具体来看,今年上半年,温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31.9亿元,同比增长6.0%;大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7.0亿元,同比增长6.0%;徐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9.3亿元,同比增长6.2%。
温州的强势增长,得益于优势产业强力带动。今年上半年,温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0%。优势产业筑峰强链,汽车制造、计算机通信、电气机械同比分别增长25.1%、20.0%、13.8%,三大行业合力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3个百分点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端装备产业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.0%、12.6%、13.6%和14.2%,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。
“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”,大连也并非空喊口号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.5%,比上年同期提高7.8个百分点。装备制造业增长16.9%,其中铁路船舶行业增长52.3%,汽车行业增长27.7%,电气行业增长10.9%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0.1%,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86.0%,医药制造业增长56.6%,航空、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9.6%。
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洪波日前表示,今年上半年,大连全市经济稳中有进、量质齐升、好于预期,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加快升级、科技引擎动能增强、经济循环畅通高效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方面。下半年,将全力以赴拼项目、扩投资,加快存量项目的投资进度,拓展增量投资的储备深度,确保投资稳定增长。抓产业、聚动能,推进石化产业向下游延伸发展,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绿色化水平。
2025年大连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。若目标达成,大连将成为东北地区首座“万亿之城”。
徐州也正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,徐州突破性增长既有历史积淀的质变,更得益于创新发展的量变跃升,产业板块释放集群效应、消费板块放大网红效应、功能板块激发争先效应,助推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、进中提质。
具体来看,今年上半年,“343”创新产业(300832)集群实现产值同比增长6.1%,其中有四大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56.2亿元,同比增长7%,总量、增幅分别位居江苏全省第四、第二,全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3212.37万人次、游客消费102.85亿元,分别增长10.54%、12.89%。全市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57个,协议总投资1089.5亿元,同比增长14.6%。同时,产业结构向优,“343”创新产业项目占比达76.2%。
如果成功突破,徐州将成为继苏州、南京、无锡、南通、常州之后,江苏第六座万亿之城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与温州和大连相比,今年上半年徐州第二产业的增速略低。近日召开的徐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,要全力以赴跑好“下半场”,实干苦干决胜“十四五”,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。会议指出,要切实提高工业、基础设施投资效益。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,加快转化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。围绕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着力推动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,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。
若按当前增速,温州、大连、徐州今年年底均有望冲进“万亿俱乐部”。
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